這支以藍色為基調、步調輕快的動畫中,Jessica Wise 一開始便引用了十九世紀美國詩人 Emily Dickinson 的詩作《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》告訴我們,書本是承載人類想像力的最佳工具:
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(沒有哪艘快船能如書本)
Emily Dickinson 著│尤克強 譯
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(沒有哪艘快船能如書本)
To take us lands away,(載我們遨遊四方)
Nor any coursers like a page(沒有哪匹駿馬能如書頁)
Of prancing poetry.(馳騁奔騰的詩章)
This traverse may the poorest take(最窮的貧民也可以出遊)
Without oppress of toll;(無須為路費擔憂)
How frugal is the chariot(這列驛車一點兒也不貴)
That bears the human soul!(讓人類的心靈受惠!)
接著,她從西方歷史切入,帶我們看見虛構小說與現實間的微妙連繫,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價值觀都可說是文學引發文化革命後的成果!首開先例的,就是 1740 年由 Samuel Richardson 所撰寫的小說《Pamela》。他想像了一個不分階級、自由戀愛的可能性,而這本書所引發的討論與後續作品就像轉動文化的舵手,帶我們航行到現今社會的模樣。
除了引發社會變革,虛構小說更可能引發思想革命:達爾文的《演化論》很有可能就是他反覆閱讀狄更斯的《遠大前程》後,被故事男主角的許多特質啓發的論點!但達爾文的論述在這個自然環境面臨崩潰的時代仍然適用嗎?
Jessica Wise 說:也許不!現今社會需要的是更多《魔戒》中的團隊合作的默契,而非《哈利波特》裡的描寫的英雄主義思維。相信許多讀者對這兩部紅遍全世界的暢銷小說都不陌生;也許,在我們享用閱讀樂趣的同時,我們也像達爾文一樣,被這些故事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思維?
虛構小說的力量也展現在許多國家的出版史上。不少當權者出於政治或文化等因素,將某些小說列為禁書、大舉查禁或焚燒。我們不難由此看出,故事引發社會改變的力量極為巨大,甚至可以影響社會、動搖政權!
喬治.歐威爾的《一九八四》、《動物農莊》就因批判獨裁體制與共產主義的情節而被多個集權政府列為禁書;中國明代的作品《金瓶梅》則因描繪大量腥羶性事而屢被查禁,僅有故事的節(潔)本能流通於市面;又或者,我們耳熟能詳的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在十八世紀時就曾在多個歐洲國家被禁,只因擔心故事男主角低靡憂鬱的獨白會引發青年的自殺潮!由此來看,虛構故事的力量擁有許多樣貌,而這一切端看閱讀書籍的人們如何感受、思考、及掌握這股強大的力量。
小說的本命,該是撼動現實
如同作家胡淑雯曾說的:「小說的本命,該是撼動現實。」以故事作為形體,讓讀者把生命置換到故事中角色的立場、隨著每一次故事的峰迴路轉,漸漸設身處地體會角色的心情,如此所能引發的同理心和共鳴絕對大過生澀而疏離的論述;而當社會的集體想像有了強烈的情感作為支撐,撼動現實絕非不可能!
各位讀者不妨想想,你是否曾因一個故事而改變你對一個議題、社會、人群的想法呢?對於未來世界,你又有什麼想像與期待?Jessica Wise 用這支動畫告訴我們:文明追隨著人們的想像,而 TEDxTaipei 便以約翰.藍濃著名的歌曲《Imagine》作為結尾,邀請各位讀者一起徜徉在美好的故事與幻想中,讓想像力自由奔馳吧!
由於TED-Ed官方還在進行網站與影片的中文化,目前尚未開放有中文字幕的TED-Ed影片。如果對完整中文稿有興趣,以下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影片中文稿,敬請參考:
Emily Dickinson 在一個世紀多前曾說過,沒有一艘船能比擬書本,能帶我們遨遊異想世界,而她所言不虛!當我們翻開書、打開電視、欣賞電影時,我們便被故事劇情帶往想像力的國度;而當我們上岸時,岸上的景象既新穎又熟悉,有些奇怪的事便發生了。
我們在踏上岸的那刻被改變了。我們並不是追隨著帶我們前來此地的作者或角色的足跡。不,不是的,我們已化身為他們!近來,心理學、神經學、兒童發展學、和生物學的學者開始提出許多科學證據,證明一件作者和讀者老早就知道的事:故事有改變人們觀點的獨特力量。
學者們發現,故事形塑了我們的文化,而大部分我們所相信的生命意義並不來自事實,而是來自小說。現今我們對於階級、婚姻、甚至是性別的觀點都是十分嶄新的;許多延續了好幾世紀的思想體系都在十八世紀時發生改變,並被早期的小說改寫。
請想像這樣一個世界:階級而非努力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、女人被視為「未馴化的男性複製品」、因自由戀愛而結婚更是個全新的想法。其實呢,這就是 Samuel Richardson 在出版小說《Pamela》時的社會現況。Richardson 的愛情故事裡,女主角是個道德高尚、比起她那上流社會追求者還要聰慧的女僕。這本書挑戰了許多傳統觀念並引起大眾嘩然,討論這本小說的報章篇幅甚至遠多於對國會的討論。它引發了大眾辯論,也催生了往後幾本持相反立場的小說。
雖然仍有人不能接受《Pamela》,許多人卻對這幻想中的世界十分嚮往。這本暢銷小說及許多它的延伸作品《傲慢與偏見(Pride and Prejudice)》、《簡愛(Jane Eyre)》、甚至是《暮光之城(Twilight)》持續地向世界訴說同樣的故事,而這些觀念也漸漸普及於現代、被社會接受。
相同的,小說也改變了歷史上許多思想先驅的心靈。有些學者說,達爾文的演化論受到一本他喜愛的小說的高度影響。他的理論高度推崇智慧、敏捷、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,而這些特質都是小說的男主角所擁有的。不管你正在讀《哈利波特(Harry Potter)》或是《遠大前程(Great Expectations)》,你所讀的就是啟發達爾文的故事。
然而,最近的研究顯示他的理論並非真理;我們認為一個英雄人物或一個物種便能單獨迎向世界挑戰的意念,很有可能是錯的。比起與生俱來擁有競爭思維、或是想獨挑大梁的英雄心態,我們更像是一個擁有共同目標的群體;更像哈比人而不是哈利波特。
當然,有時候我們並不能完全體會書中所描寫的故事,畢竟珍.奧斯汀和馬克.吐溫身處的年代實在太久遠了。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沒辦法享受經典著作;我們應該和狄更斯一起旅行,讓皮普(《遠大前程》的男主角 )引導我們思考對自己前程的期望、或是和珍.奧斯汀及伊莉莎白(《傲慢與偏見》的女主角)談談我們的傲慢與偏見。我們也該和馬克.吐溫一起漂流到密西西比,讓《頑童流浪記(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)》的 Jim 告訴我們何謂善良。
但在我們的旅途中要謹記: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了,而現在該換我們想像未來世界的模樣。例如,小說《飢餓遊戲三部曲(The Hunger Games trilogy)》中女主角 Katniss Everdeen 與她對抗都城(Capitol)的過程,是否可以讓我們以新的角度思考資本主義?或是告訴我們菁英主義有何不妥之處?小說《醜人兒(Uglies)》是否反映了我們追求完美體態,並讓媒體定義「美」所帶來的危險?《熊武士(Seekers)》中的 Toklo, Kallik, Lusa 和其他熊隻,能否走出一條渡過全球暖化危機的路,而我們又能不能被他們的生存故事激發起對於動物的關懷,並瞭解牠們眼中人類的模樣?
只有「未來」才能揭曉謎底,告訴我們哪些虛構故事終將成真;但好消息是,每天都是一場冒險,每則新的故事都有可能影響、創造、並引發改變!你甚至可以自己撰寫你的故事!所以我想,最後一個問題應該是:下個你想讀的故事是什麼?
TED-Ed:虛構小說如何改變現實世界?│撰稿:劉耘